诺兰新作《敦刻尔克》终于在9月1日,和一年两季的“世纪灾难片”《开学》同档,登陆全国院线啦!
众所周知,在“反套路”界,诺兰称第二的话就没人敢称第一了。
纵观这位大叔以往的经典作品:无论是《盗梦空间》的华丽镜头和复杂叙事,还是《星际穿越》用实景加胶片的复古拍摄手法,诺兰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总能给人一种:啊!原来电影还能这样玩儿?!
了解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人都知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和弟弟乔纳森·诺兰合作完成;而乔纳森本人也是好莱坞大神级的编剧兼制片人,大名鼎鼎的美剧《西部世界》就是出自其手。
而此次的《敦刻尔克》是诺兰继《追随》和《盗梦空间》后,独自完成的第三部作品;不仅是首次涉及战争题材,他本人还身兼编剧、制片和导演于一身。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看电影之前,在芭姐的印象里,“敦刻尔克”只是高中历史的一个小知识点。相比较“诺曼底登陆”、“偷袭珍珠港”等被多次搬上大荧幕的史实来说,《敦刻尔克》可以说是记录这段尘封75年的生死大撤退的“处女作”。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被德军击溃,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在48小时之内冒着德军海陆空夹击的枪林弹雨,英军成功撤回了包括法国和荷兰盟军在内的45000人。
《敦刻尔克》没有战争片里常见的暴力血腥的场面,也没有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光荣赴死的大无畏精神聚焦在某一位主角身上;它的重点落在了从各方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动作刻画中,表现出了让人窒息的紧张感。
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正如海报中写的那样:当40万人无法回家时,家为你而来。
看着远方缓缓驶来的救援船只,年轻的水军官兵问长官,那是什么?
长官说:那是家。
“嘿,你是哪儿的?”“我是埃文郡的。”
被救上来的小伙子相互寒暄着,就像和平年代一对刚刚结识的新朋友。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生存的故事
落魄的法国士兵混进了英国远征军的潜艇,将要被赶出去时,旁人劝解道:“他没有杀任何人,只是跟我们一样想活下去。”
无论他们在几十年后将建立何种壮阔伟业,抛开远征军的身份,他们只是一群被炮火和子弹恐吓着的年轻人。面对德军防不胜防的鱼雷和空袭,满脸都写着恐惧和张皇。
没有过多人物对白的《敦刻尔克》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但海、陆、空三线、平行时空中不同时间跨度的“很诺兰”的叙事方法,丝毫不会给人“纪录片式”的乏味感。
芭姐在电影院里一刻都不敢走神儿,生怕下一秒就错过剧情(捂脸)
选角上,《敦刻尔克》也是启用了大量颜值在线的新人演员。陆军士兵阿莱克斯的饰演者哈里·斯泰尔斯贡献了自己的大荧幕处女作;年仅20岁,同样饰演陆军官兵的芬恩·怀特海德,拍摄前甚至还在咖啡店兼职打工。
而跟诺兰有多次合作的汤姆·哈迪,在片中则饰演一位全程蒙面的飞行员。
几位主要面孔在片中甚至都不知姓甚名谁,但正是这群普通人,构成了敦刻尔克撤退中成千上万的大军。
他们跨越天气恶劣、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遥望着仅在26英里外的家乡;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在绝望中新生,即使是丢弃盔甲的撤退行动,那些闪现着的无名英雄,也足以温暖人心。
在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我们保卫国家,也要有自己的家。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诺兰的“反套路”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叙事。
此次的《敦刻尔克》可以说是一部完全为IMAX准备的电影,75%的画面都是用65毫米的IMAX胶片拍摄,不仅可以还原电影最本真的质感,也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遗憾的是内地目前只有两块胶片IMAX屏幕,分别在北京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和广州的广东科学中心。
世家的珠宝艺术精髓在于定格时间的轨迹,将如昙花乍现般短暂的美丽化为永恒... <详情>
欧阳娜娜成为首位PEACEBIRD的品牌发声人,旨在和品牌站在一起,传递太平鸟的青年态度... <详情>
古驰欣然宣布,由创作总监亚力山卓∙米开理(Alessandro Michele)创作的《无边序曲》... <详情>